第04版:消息

内蒙古:绿色统揽亮丽风景线

2021-03-05 11:58:35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历史的车轮驶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时刻,一道“亮丽风景线”呈现在世界东方,呈现在中国正北方。内蒙古人民习惯用“祖国正北方,亮丽内蒙古”来自豪地描述自己的美丽家园。这个美丽家园的关键字就是“绿”。“绿色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理念。特别报道《内蒙古:绿色统揽亮丽风景线》,就是要用一个天大的“绿”字,全景展现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和“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重要指示的实际行动和辉煌业绩;一个“绿”字“统领”了农牧业、工业、能源、生态文明及文化旅游产业,正是“绿色统领”,才让“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才推动建设了“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事实上,本文用10个“绿”统揽了内蒙古所有业态,10个“绿”,即:草原“叠”绿、马背“驮”绿,生态“吐”绿、农业“产”绿、森林“涵”绿、工业“造”绿、大漠“镶”绿、能源“送” 绿、山河“缠”绿、水上“飘”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已经成为写在内蒙古大地最美的诗篇。“内蒙古很美,美的让人心动”。内蒙古很大,大的超过世界许多国家,太阳走遍内蒙古需要2个小时。内蒙古很绿,一条绿色风景线串起来8000里北疆生态屏障,农业践行绿、工业制造绿、生态崇尚绿、文旅吸收绿、能源快递绿。

一、草原“叠”绿

“草原叠绿”,激发人们追求绿色生活的无限思绪。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系统。内蒙古生态事关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努力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人民领袖的号召,也是全国人民的向往。内蒙古大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也是世界著名的大草原。来到内蒙古,人们向往草原、想看草原。著名的草原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昭乌达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拉特草原、阿拉善草原,每个草原各有千秋、各有看点。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草原,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五分之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草原,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完成8.8亿亩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实施禁牧4.05亿亩、草畜平衡6.15亿亩,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164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连续3年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这个数据也是全国第一。内蒙古实施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草原自我更新修复能力明显提升。草原“叠”绿,叠加着最大的绿、最广的绿,“中国最大自然生态区域”呈现的“绿”最值得“细看细品位”。

大草原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增了光添了彩,2019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4%,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0多万亩。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生态功能区实现“双提高”“双减少”,即:“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在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大格局中,内蒙古是“东北森林屏障带”和“北方防沙屏障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北方的“水塔”、“林网”、“挡沙墙”和“碳汇库”。

2021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二、马背“驮”绿

内蒙古的地图就像一匹骏马,这几年,内蒙古文化旅游产业始终乘上快马,纵横驰骋大草原,吸引天南海北客。爱上内蒙古有N个理由,“骑着马儿看草原”绝对是“最美的理由”。“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27%;旅游人数达6.58亿人次,同比增长69%;这就是爱上内蒙古的N个理由结出的“累累硕果”。马背“驮”绿,不难想到蒙古马,蒙古马是内蒙古文化旅游的一个完美符号。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早已经成为内蒙古的实际行动。蒙古马是内蒙古送给世界最好的一份厚礼。

蒙古马是绿色的最大挑剔者、把关者。蒙古马爱干净,是一个纯净的爱护生态环境的符号,也是呼唤保护生态环境的使者。蒙古马不喝死水和脏水,不吃腐烂的草;它的生存能力极强,不怕严寒、酷暑,就怕破坏环境。

奔跑的蒙古马是内蒙古大草原最动人的流动风景线。蒙古马是草原的精灵,常常与雄鹰结伴。有了蒙古马,草原就像长了翅膀,始终与蓝天一起飞翔。只要有蒙古马在奔跑,内蒙古的大草原、大沙漠、大戈壁、大森林、大湿地、大雪地、大山地,就不会寂寞。走进新时代,蒙古马已经成为大草原“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民旅游”最好的奔跑的装饰物。内蒙古大草原遍布马场,马队、马车又回归人们的生活,迎宾马队、迎亲马队,成为大草原一道独特风景线。在草原上,各类赛马节、马驹节、马奶节、马鬃节、走马节、神马节、那达慕,像草原上的鲜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精彩纷呈。蒙古马走进城里,“马术表演”,实景马剧表演、大型庆祝活动马术表演、城市那达慕马术表演,马头琴响起的时候,多少蒙古马“激情澎湃”与“主人”一起陶醉,创造“人与动物完美合作的奇迹”。

骑着马儿游草原,听着牧歌赏风景。《骑兵》在“内蒙古音乐舞蹈”舞台“一马当先”,荣获第12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在国家大剧院盛大演出引发观众“万马奔腾”般的欢呼。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16届文华大奖;舞台精品民族歌剧《江格尔》等7部作品入选庆祝建党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内蒙古音乐舞蹈”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了来自大草原的中华文化特色。新时代、新时期、新模式,“网上乌兰牧骑”每年开展文艺直播7000余场次,乌兰牧骑每年还在基层线下演出7000多场次,通过“网上乌兰牧骑”和线下“互动”,赢得全国群众欢迎,提升内蒙古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

谱写内蒙古品牌壮丽诗篇的《内蒙古味道》,就让各地游客品尝到了“最有文化最绿色的美味”。2018年以来,自治区文旅部门和专业机构以“内蒙古味道”为抓手,开展12个盟市系列活动和走进全国主要城市的各项活动,让“内蒙古味道”香飘全国、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带动老百姓创业、致富;如今,“内蒙古味道”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交响,成为“绿色内蒙古”的大品牌。“内蒙古旅游”就是一张金色招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三、生态“吐”绿

“数据也是绿色的”,绿色的背后是全国人民的幸福。“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共完成营造林任务6800余万亩,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200余万亩,年均完成草原建设面积3000万亩,居全国首位,真正受益的是全国人民。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价值(GEP)达4.48万亿元。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成一批绿色矿山、绿色园区、绿色工厂。2020年,全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0.8%,细颗粒物未达标盟市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25%,52个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69.2%,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9%,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内蒙古始终 聚焦聚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各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成果图”。

“国标绿”带来国家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意见》、《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等重要政策文件和规划,同时大力推进政策落实落地,用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周琪说,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又是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切入点;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研究成果将为摸清内蒙古生态本底、服务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年均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200多万亩,居全国第一位。201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1%,较2013年提高1.07个百分点,森林面积3.92亿亩、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分别增加1905万亩和1.82亿立方米。全区10.2亿亩可利用草原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年均完成人工种草1500万亩,居全国前列。 2015年至2019年,全区生态产品总值(GEP)增加了5410.1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幅为13.75%。内蒙古生态产品总值(GEP)稳步提升,实现了GDP与GEP双增长,体现了经济社会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内蒙古绿就是中国绿。

四、农业“产”绿

原野长绿、农业“产” 绿,内蒙古献给世界食客最美的礼物就是“绿色有机”。 内蒙古有几个在全国“最牛”农牧业数据:

——全国三分之一有机绿色食品在内蒙古;

——全国每消费5瓶牛奶就有一瓶来自内蒙古;

——全国每吃5根薯条就有一根来自内蒙古;

——全国每烤5根羊肉串就有一根来自内蒙古。“内蒙古牛奶”全国第一,是大草原崛起的“千亿级产业”,成为全国“奶罐子;内蒙古实行“奶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以“锡林郭勒奶酪”为代表的传统乳品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中国乳都”正在向“世界乳都”迈进,世界10强乳品企业就有2强在内蒙古,一个是伊利,排名世界第5位,一个是蒙牛,排名世界第8位。

内蒙古的牛羊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牛肉产量66.3万吨,增长3.9%;羊肉产量113.0万吨,增长 2.9%;牛奶产量611.5万吨,增长5.9%。牛存栏671.1万头,增长7.2%;羊存栏6074.2万只,增长1.6%。在国家粮食安全的乳肉安全供给中,内蒙古起到战略平衡作用,羊肉贡献量更是全国第一。

内蒙古的牛羊超过有一亿头,全国第一;内蒙古的牛奶奶源及牛奶制品全国第一,“牛羊美食”占据着全国乃至世界的“领衔地位”。

内蒙古农牧业还有“八仙过海”,八个“百亿级产业”,即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杂粮、小麦、向日葵、和蔬菜产业等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绿色发展。

粮食产量“十七连丰”,履行了国家责任。

2020年,内蒙古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732.8亿斤,粮食生产连续3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第8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区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内蒙古有大草原,也有世界著名的大平原,西部有河套平原,东部有松辽平原,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产”绿,内蒙古大平原用宽广的胸怀向世界食客献上最喜欢的“绿色有机”。

乌兰察布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种植面积达350万亩,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在当地,全市农民人均来自马铃薯产业的收入占到种植业总收入的53%,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0%。马铃薯企业延长产业链条,生产低温优质的薯片,口感天然且安全健康,已成为多个知名品牌的代工产品。还有年轻人爱吃的快餐薯条,每5根里就有1根产自乌兰察布市。

内蒙古历史悠悠、魅力无限,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汇融合,平原地带的河套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镌刻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内蒙古的平原地带陪伴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辽河、海河、黑龙江等江河的上游,用母亲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绿”。平原也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美食的故乡。平原上也洋溢着悠扬的马头琴声、嘹亮的蒙古族长调、绚烂的蒙古族服饰。

大草原还崛起特色品牌,“蒙字号”品牌舰队奔向五湖四海。区域公用品牌天赋河套、赤峰小米、科尔沁牛、兴安盟大米、锡林郭勒羊肉、乌兰察布马铃薯等以“绿色、有机、原生态”的姿态屹立中国农产品品牌市场,赢得消费者信赖。

内蒙古的平原创造了无数美食,河套面筋、阿拉善烤全羊、巴盟烩菜、赤峰对夹、丰镇月饼、乌海葡萄、卓资山熏鸡、呼和浩特烧麦、武川莜面、鄂尔多斯牛肉干、草原涮羊肉、呼伦贝尔山野菜等多种美食。千年传承,百年耕耘。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融合一起,“舌尖上的绿色内蒙古”给世界带来了健康与神奇。 牛羊“姓”绿,这是内蒙古呈现给世界飘香的韵律。烤全羊、手扒肉、烤羊腿、涮羊肉、全羊席、伊利牛奶、蒙牛牛奶、科尔沁牛肉、牛肉干,看到这些与“牛羊”有关的内蒙古符号,大家可能流口水了。

内蒙古牛羊美食之所以好且“绿”,主要是牛羊“吃着绿色植物、吸收最新鲜的空气、喝着最好的水”。内蒙古牛羊从小就爱“沾花惹草”,草原上的鲜花都是它们的美食,例如,沙葱、荞麦花、桃花、杜鹃花、丁香花、芍药花、马兰花、格桑花、马铃薯花、野玫瑰花、油菜花、向日葵花、金莲花、黄花、山丹丹花、 马兰花等,还有1000多种植物特别是草,都是牛羊的美食。“沾花惹草”的牛羊从来没有机会被污染,生来就是“绿色的命”,这是大草原最好的绿色奉献。

五、森林“涵”绿

森林资源,内蒙古全国第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也得第一。到“十三五”期末,内蒙古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停伐木材产量151.2万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像保护生命一样把森林绿色保护好,已经成为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共同愿望。

“森林涵绿”,是内蒙古献给世界的最美诗句。内蒙古林地面积6.6亿亩,森林面积3.92亿亩,均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增至22.1%。内蒙古近年来每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1000多万亩,占全国生态建设总任务的九分之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集中连片、以天然林为主的重点国有林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40多年来、内蒙古完成建设任务1.14亿亩,占国家“三北”工程建设任务的四分之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年停伐木材产量151.2万立方米,居全国之首。

内蒙古从东到西分布有大兴安岭原始林区和11片次生林区即: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宝格达山、迪彦庙、罕山、克什克腾、茅荆坝、大青山、蛮汉山、乌拉山、贺兰山、额济纳次生林区。

如今的大兴安岭林区,停下的是采伐声,呈现的是绿色林下经济:榛果、蓝莓、药材、名贵山野菜、蘑菇乃至冬季旅游景观,林下资源都变成了林下财富,砍树人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魏巍兴安岭,茫茫大青山,峻峭贺兰山,这是草原的脊梁,更是草原人民守护北疆亮丽风景线昂起的自豪的脊梁。内蒙古森林深处,层林尽染、风景优美、环境绝好,成为“中国最大的氧吧”,请你来“深呼吸吧”。

六、工业“造”绿

工业“造”绿,内蒙古的工业实现和正在实现绿色转型。以2020年为例,传统工业转型、新产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8.1%,高新技术业增长7.5%。新产品中,单晶硅产量比上年增长93.3%,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长 20.4%,稀土磁性材料增长15.4%,智能电视增长5.5%。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形势向好。规模以上新能源发电量比上年增长4.7%,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4.4%。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增长4.7%和4.8%。

2020年,内蒙古新动能保持较快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6868.0亿元,增长 1.0%;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占比达到63.6%。这说明,“非煤产业”增长很快。内蒙古新兴产业实现“双高于”:“投资和增加值”年均增长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产业异军突起发,成为“草原云谷”。内蒙古全域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企业、绿色园区演变成全民绿色行动,最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绿色转型。

十四五开局之年传来喜讯:全国第一个省级绿色矿山建设方案酝酿出炉:到2025年,内蒙古全部矿山达到绿色矿山生产标准,不符合标准的矿山企业需退出市场。目前,内蒙古有15家矿山入选全国绿色矿山名单,其中,内蒙古赤北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全区创建企业技术中心22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包头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现代工业成就,体现“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内蒙古稀土资源丰富,占中国稀土资源的83%,稀土产业历经“挖土卖土”粗放型生产模式,到“点土成金”的跨越式转变。在素有“世界稀土之都”之称的包头市,整合稀土行业高端科研力量,铺就以“绿”为底的产业发展快车道,成为包头市推动稀土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包头市正在努力打造全国稀土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政策最优、吸引力最强的城市,打好稀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推进稀土产业的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优势资源。

内蒙古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出更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资源型产业、传统产业、装备制造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确,工业“造”绿、绿色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说,“增加科技有效供给”是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核心任务,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优质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优势产业等重点领域,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特别是在稀土、能源、种业等领域持续发力;要强化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创建乳业、稀土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兴蒙”战略;推动落实各项鼓励政策,要让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聪明才智转变为真金白银。

内蒙古的工业园区产值突破万亿元,工业产业集群形成新格局,科学技术驱动、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亩产效益”,这都为工业“造绿”创造了前提。

工业“造”绿,让城乡天更蓝、水更碧、地更美。

七、大漠“镶”绿

沙漠是可爱的。大漠“镶”绿,是内蒙古用“汗水”编织的绿色传奇。

多年来,全区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6200余万亩,居全国首位。恩格贝”几十年前号称“地球之癌”,如今植被覆盖率达到78%、森林覆盖率达到41%,环境优良天数达到了340天,获评全国“深呼吸”小镇,正在打造国际生态技术示范基地。与此同时,恩格贝所处的库布其沙漠,也成为世界上唯一得到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内外专家们有一个共识:“恩格贝模式”和“库布其经验”最让人叹服的是给大漠“镶绿”的创造力。

沙漠里面也有黄金,绿色发展可持续。内蒙古推进能源生态治理,建成生态光伏装机超过300万千瓦,治理沙漠、矿区面积超过20万亩,“库布齐”成为全国最大“光伏治沙基地”,在2017年9月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库布齐沙漠光伏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贡献了中国经验,鄂尔多斯创造了全球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

内蒙古境内分布5大沙漠和5大沙地,占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地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内蒙古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文化旅游的主战场,多少崇尚英雄的人们到内蒙古的大沙漠、大沙地信马由缰,寻找人生的自由自在。如今,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漠及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与“沙”相关的地理景象,都是文化旅游的黄金地段。

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盖志毅说,“十四五”时期,要从环境的索取者、破坏者转变为投入者、保护者,实现内蒙古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使生态和经济比翼齐飞;要搞适宜农业,诸如适宜的林草业、有机农业,真正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些年,“沙漠英雄会”、“沙漠那达慕”、沙地越野赛、沙地自行车赛、沙地野营、沙地拓展、沙地骆驼骑行,已经成为天南海北游客的向往的项目,到了沙漠、沙地里才更加知道什么是广阔、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大自然的神奇。内蒙古金沙苑生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恩达说,近年来,内蒙古越来越多的企业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经营活动中,用实际行动共同保护青山绿水,让老百姓享受绿色发展的红利。

新征程路上,善于给大漠“镶”绿者,更是天下英雄。

八、能源“送” 绿

内蒙古最“能”,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在“能”也要体现“绿”。 “能源工业增加值”在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超过一半,能源行业税收、利润占比达60%,能源经济在自治区举足轻重。“内蒙古能源”本质上是“草原上升起的绿色太阳”。近年来,内蒙古的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形势十分向好。

“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电力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输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均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基地,新能源装机达5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00亿千瓦时、减排总量相当于造林19万公顷,能源发展的“含绿量”不断提高。将绿色转化为融入全国大市场和经济大循环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内蒙古的“绿色经济王牌”。“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这是10多年的口号,说明了“内蒙古能源”的战略地位。内蒙古煤电油气风光并举,供应保障基地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

内蒙古“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超过8亿吨标煤居全国首位”。内蒙古能源资源种类丰富,煤炭、天然气、风能及太阳能等资源均居全国前列。“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煤炭总产能13.4亿吨、占全国的1/4,单矿平均产能达260万吨,为全国平均水平3倍。电力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建成5条特高压、11条超高压电力外送通道,输电能力达7000万千瓦,成为全国最大电力保障基地。原油和天然气产量稳定在100万吨、250亿立方米以上,建成煤制油、煤制气产能124万吨、17.3亿立方米。延长稀土产业链,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达到70%,稀土永磁、储氢、抛光等新材料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地位持续增强。

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全国重要的煤炭供应保障基地和成为全国最大电力保障基地”,内蒙古煤炭外运量占全国的1/3、电力外调量占全国的14%;内蒙古能源正在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电网、全球陆上单体规模最大风电基地项目正在建设。

内蒙古“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又踏上新征程,全区超1/3的电力装机和1/5的全社会用电量来自新能源、成为全国最大新能源基地;内蒙古实施“5G+智慧矿山燎原计划”“5G+智慧矿山示范基地”“5G+无人矿卡联合实验室”;在全国率先启动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示范,这一切都让内蒙古实现“能源送绿”的梦想。

“内蒙古能源”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建立了“全国最大光伏治沙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单晶硅、多晶硅生产基地。“风车推绿”,这是内蒙古送给京津冀的生机与活力。如今,“风车转、塔架高,风力发电绿色能源送美好”。矗立在广袤草原上的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大风车)成为草原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风力发电机”(大风车)的脚下就是绿色的大草原、大山脉。

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占到全国的二分之一,“风机转动”把大自然的绿色风能,变成清洁能源送入了千家万户,成为送给京津冀的生机与活力,也成为大家旅游的到看点。辉腾锡勒风电场、朱日和风电场、商都风电场、锡林郭勒风电场、达里风电场等,都是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风车推绿”推出现代文明与草原绿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大景象。

“风电巨人”从草原崛起。从本世纪初开始,内蒙古的并网风力发电设备装机容量、发电量、上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一直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为“风电三峡”。内蒙古是风电的摇篮,牵挂着京津冀绿色能源和绿色生活,“风车推绿”推出北京城最盼望的新鲜空气。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闫伟认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方面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另一方面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后劲,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力。

“十四五”开局之年,内蒙古将推进绿色、数字、创新“三个转型”,打造风能、光伏、氢能、储能“四大产业集群”,实施新能源倍增、灵活电网、控煤减碳、源网荷储、再电气化、绿氢经济、数字转型、惠民提升、科技赋能、区域合作“十大工程”,全力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

能源“送”绿,草原的资源变为全国发展的绿色动力。

九、山河“缠”绿

绿色成为内蒙古最美的风景线,干旱在绿色面前变得温顺起来。处于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大多数的山河“缠”上了绿。

内蒙古加快了美丽河湖建设,切实加强“一湖两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实行“一湖一策”统筹推进达里诺尔湖、哈素海、居延海等湖泊治理;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推行严格的河长制、湖长制,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母亲河、母亲湖的“颜值更高了”。

大河“缠绿”,是草原牵挂中原的心语。

如今,“塞外明珠”乌梁素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名单。这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早在2019年,巴彦淖尔市就提出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经过两年的综合施策,乌梁素海开始“返老还童”,焕发了绿色青春。

母亲河像母亲一样滋润着草原、滋润着人们的美好生活;内蒙古人也用实际行动保护母亲河。2020年的9月20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陕西榆林沿黄城市第四次联席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发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倡议书》,携手治理工农业生产向黄河排污问题,建设绿色产业带。

内蒙古大草原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不仅是“中华草原冠军”,也是中华大地重要水源地和大江大河发源地、途径地。黄河流经内蒙古830多公里,黄河的中上游分界线就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河口古镇,“黄河几字湾”是万里黄河中最美丽的童话,沿线有乌海湖、河套水城、七星湖、南湖湿地公园、南海子湿地公园、哈素海、神泉、老牛湾等美丽的风景区。

内蒙古地跨黄河、辽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嫩江、海河等流域,拥有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7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087条、总长度14.5万公里,是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北京市等地的重要“水源地”、“上风上水”。大河流与大草原合奏着“草原交响乐”。“大河缠绿”不仅壮丽了草原,而且滋润了中原。

“大山捧绿”捧出了“四季花季”,主要有金莲花、黄花、山丹丹花、马兰花、桃花、杏花、杜鹃花、丁香花、郁金香、芍药花、马兰花、格桑花、荞麦花、野玫瑰花、油菜花、胡麻花等400多种各色鲜花。有山有花有河流,伴随着英雄传说值得天下宾客四季游。

内蒙古的山是有血性的,是英雄上马的地方。横亘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山脉自西到东有: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著名的景观有:贺兰山召庙旅游区、桌子山岩画区、阴山岩画风景区、九峰山风景区、大青山风景区、蛮汉山风景区、大兴安岭风景区,绿色景区、红色景区像珍珠一样串联着大草原。“大山捧绿”依赖丰富的植物、培养了活跃的动物。内蒙古山区分布有各类野生高等植物2781种,主要有乔木、灌木、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草本植物分布面积最广。内蒙古野生动物上千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16种,一级保护动物26种,二级保护动物90种。山河“缠”绿,大山“捧”绿,捧出了中国西部和北方的无比壮丽。

十、水上“飘”绿

湿地藏绿,水上“飘”着绿,这也许是是大草原贡献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履历。

大湿地里藏大绿,大绿就是大美丽。亚洲最大的湿地公园——额尔古纳湿地就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内蒙古大湿地里,1000多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达赉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著名的有呼伦湖,达里诺尔湖、岱海、黄旗海、察干诺尔湖、红碱淖尔、居延海、哈素海等。内蒙古拥有湖泊、沼泽、人工湿地等19种类型的湿地,湿地资源水总面积超过9000万亩,占全国国土面积5.08%,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大湖泊、大湿地,涵养着草原的肤色,更涵养了人们的美好生活。

内蒙古的“生态补水”增长量高于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2020年,内蒙古全年总用水量194.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其中,生活用水下降0.4%,工业用水下降8.0%,农业用水增长0.3%,生态补水增长17.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7立方米,下降8.7%。

大湿地使得内蒙古成为天鹅的故乡,这片草原吸引上千种鸟类夏季、秋季栖息。湿地、湖泊是大草原的眼睛,注视着人们的生活,注视着牛妈骆驼羊,更注视着鸿雁的飞翔。绿色统揽之下,内蒙古连太阳光一年四季都是柔和的。绿色统揽之下,所有的产业都讲究环保、低碳。

绿色是内蒙古最大的财富。内蒙古向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生态产品,做足绿色文章,大兴绿色产业,创造绿色品牌,将绿色转化为融入全国大市场和经济大循环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内蒙古最核心的竞争力。内蒙古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实现了“山水环绕”、绿色维护。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267.0万公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2万公顷。这就是绿色发展,水上“飘”绿的美丽选择。

一个绿字改变一方水土、改变一个地方的历史、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绿字代表了内蒙古、代表了大草原、代表了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内蒙古绿就是中华绿、就是中国绿。

撰稿/宋和平

摄影/图图